搜索
首页 > 乡镇社区 > 正文
聚焦学科核心素养 展望科学课程标准——走进巴蜀新课堂全国科学名师观摩研讨会

来源:    综合作者:     2023-05-25 18:23:03    浏览量:

       为落实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和“双减”政策精神,推进新课堂教学、变革课堂学习方式,5月19日至5月21日,“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展望科学课程标准”走进巴蜀新学堂——全国小学科学名师观摩研讨活动在成都举行,兴文县10位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在李建老师的带领下,全程参与此次科学盛会。


  5月19日上午9:00,活动正式开始。 首先登场的是曾宝俊老师,他执教的课题是《节气谚语探真》。课堂上,曾老师以一则“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的天气谚语让学生们开展研究,整堂课在曾宝俊老师的层层诱导下,学生不仅掌握了如何搜集和分析数据、查找资料的方法,还学会了科学学习要用证据支撑自己的理论,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对于科学也要时刻保持一颗求真的心。


  接着,曾宝俊老师还作了一篇名为《探寻好课基因》的报告。曾老师在报告中以教科版《影子的秘密》为例为我们讲解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课程核心素养,强调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从一个简单的问题激活学生的经验。同时提到好课基因的四要素A(注意力)-G(指导与学习)-T(教学时间)-C(认知与能力)。在报告的结束时提到上一堂好课、高效的课三个统一:1、教学素材作用于学生头脑的过程;2、学生科学概念认知的程度与规律;3、儿童科学概念与能力形成的过程。


  第二个登场的是宾雨老师,他执教了一节示范课《斜面》。宾老师的课堂严谨充实,不仅给我们讲解了力与斜面的关系,什么时候省力,什么时候费力,还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力求于以生为本,用孩子的语言来归纳总结。


  随后,宾老师在《立足核心素养,培育科学思维》报告中提到科学思维的含义包括四要素,分别是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给大家分享了网红“不刷题的吴姥姥”,同时对科学进行了本质思考。宾老师强调在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提出适切问题,培养学生积极的品质,在实践中培育证据意识为科学思维奠基。

  5月19日下午,科学观摩研讨会在徐杰老师的精彩示范课《做个平衡鸟》中拉开帷幕。课中老师通过追问,一步一步地指向核心问题:“平衡鸟能平衡和什么有关?为什么?”,引导学生在做中寻找答案。让我们深刻感受到:科学教学中要立足核心素养,在动手实践中培养科学思维。

  之后徐杰老师又作了《跨学科学习的行与思》专题报告,让我们耳目一新。我们了解到科学课程的四个跨学科概念,即系统和模型,物质和能量,结构和功能,稳定与变化。并指出多学科不等于跨学科,跨学科是打破学科界限,提炼学习主题,整合教材序列。


  最后,是科学教研员尚秀芬老师的《小学科学教师教研能力提升的几个着力点》专题报告,她向我们诠释了教研与科研的区别与联系。系当前教研状况,结合课标要求和案例分享,提出“学、思、研、行”的教研模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作为新时代的科学教师,我们更应该多学习理论知识,积极参与教研,用理论助推实践。

  5月20日上午首先由吴向东教授为大家作关于《大单元教学设计:对教材单元内容的A-STEM化重构》的报告。首先吴教授通过课本上《水的特性》一课和《拱桥设计》一课告诉老师们不管是教材还是课标,都需要去反复琢磨、研究形成自己的理解、观点、甚至是“批判态度”。随后通过对船的相关研究告诉我们科学的本质是用模型、定律、机制和理论来解释自然现象。最后通过声音单元结构的改变,尝试从制作乐器开始,希望老师们科学实验课是基于一个真实任务,学生由于缺乏相关知识,所以师生一同研究学习,从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然后是来自浙江省的李霞教授做了《新课标下思维型科学探究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报告。李霞教授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科学探究的内涵;新课标中科学探究的要旨;思维型科学探究教学设计与实施。科学探究是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所获得的事实证据,做出解释的各种方式;同时也是学生构建科学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科学探究的要旨: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提出科学问题,并针对科学问题进行合理的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并收集证据,分析证据得结论;对结果进行解释与评估,最后准确表达观点,反思探究过程与结果。最后通过电路单元让我们了解了思维型科学探究教学设计的过程:创设问题情景、作出假设并制定计划、收集证据与信息处理、得出结论与表达交流、总结反思与迁移应用。


  最后是高翔教授上的示范课《鸟类》。高翔教授首先是播放了一段视频,里面出现各种各样漂亮的鸟儿,瞬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紧接着就让同学们回忆周边适合鸟类居住的环境,在那里见过那些鸟?本课共3个任务,首先是结合学生已有经验为不知名的鸟找合适的放生地。你会通过什么方法推断鸟的放生地?然后是出示鸟的腹部图片,提供4中环境。让学生自由拼接成完整的鸟,并说它可能的生存环境。最后是为不知名的鸟生活环境画像,老师提供鸟的特征。整堂课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让人耳目一新,原来还可以带领学生这样来探索鸟类的知识,老师们受益匪浅。

  接着,高老师还作了《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设计》的报告,高老师强调了科学实验教学有效设计的重要性,并结合许多生动的案例向我们讲解了有效的教学应该体现科学课程性质、基于真实生活情景和适当融入科学史的教学流程来设计。

  5月20日下午,郝京华教授在《科学思维的教与学》的报告中提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负责学生的智力发展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思维则主要包括模型建构、推理论证和创新思维。

  接着彭香教授在《探究实践目标的理解与有效落实—对观察实验教学设计的探讨》报告中解读了深化对探究实践素养目标的理解;同时分析探索追求基于素养的教学转变。


  随后,柏毅老师带来《探究实践和跨学科概念是培养学生工程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报告,柏老师以六年级 “造桥”“建塔台”两课为例,生动详细的讲解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应该如何设计。他讲到,跨学科概念在所有学科中均可用,是学科之间的纽带,柏老师的讲解,为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设计指明了方向。

  最后是论坛活动,在活动中柏毅、彭香、尚秀芬三位专家,就谈谈双减背景下科学教育如何做加法,现代教育技术下如何赋能科学教育两个问题谈了自己的想法,并和现场教师进行互动交流,为广大的科学教师答疑解惑,令听会老师印象深刻。

  5月21日上午第一堂讲座由江苏省教育研究院科学教研员卢新祁教授为大家作关于《跨学科学习的价值追求和实践探索》的报告,报告首先解读了新课程标准关于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结构,指出它的“核心”就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要素,是适用于一切情景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其次解读了新课程标准注重综合、培养迁移能力的特点,剖析了跨学科概念、跨学科主题学习、跨学科学习之间的区别;最后卢教授重点为大家解读了我国新课程标准中跨学科概念的四个方面:系统与模型、物质与能量、结构与功能、稳定与变化。围绕“如何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这个中心问题,卢教授给出了跨学科学习的路径:“为理解而学、为生活而学、为科学而学、为发展而学、为创造而学”。


  第二堂讲座由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利梅教研员作了《明方向、建平台、真实践、促成长——“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提升的成都做法》报告,通过案例剖析了工程与技术课程现状:重操作轻目标、重流程轻参与、重结果轻思维。为了解决“怎样做才能把工程与技术实践能力培养落到实处?”常利梅教研员给出了三条途径:一是立足课堂,真正改变教学方式。二是创造性开展科创赛事活动。三是丰富实践,培育创新。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成都案例为大家打开了思路,鼓励老师们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培训眨眼间已经来到最后一天下午,5月21日下午,来自电子科大附小的汪凌老师上了一节教科版四年级下册《模拟安装照明电路》,汪老师从生活中买房子需要安装照明电路进行导入,精心设计平面图和房屋模型,提前测试好实验材料,充分保障实验的开展,让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电路知识应用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培训的教师带来了一堂精彩的示范课。


       接着是来自上海市的曹庆明校长带来的一节沪教版五年级《空气的浮力》,曹校长作为上海版科学教材审查专家,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教学别出心裁,没有按照教材编排的内容进行教学,另辟蹊径,采用平衡尺称量不同体积气球的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体积越大,受到的空气浮力就越大,再让学生利用空气浮力的原理,比赛谁能用粘土让氦气球在空气当中悬浮最久,学生积极性高涨,课堂氛围活跃,活学活用学到的知识,让老师们认识到不拘泥于教材去设计教学,课堂教学将得到很大的提升。

  活动结束后,参会教师合影。课堂展示、专家引领、观点分享,此次成都之行,老师们收获满满。下面节选的是部分参会老师对本次活动的心得感悟。  


  历时三天的观摩研讨活动虽已落下帷幕,但兴文县的小学科学教师们的学习却从未停止;在以后的日子里,兴文县的小学科学教师们将在叶芹教研员的带领下,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践行本次成都学习的成果。(王玉霞/文 叶 芹/图)


  • 智慧四川天天播报LOGO

    欢迎访问智慧四川天天播报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