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 综合播报 > 正文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新津区老科协就东华村和美乡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来源:    综合作者:     2024-08-21 14:31:35    浏览量:

       乡村振兴是我国新时代的重大战略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减少,如何通过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升乡村发展水平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近年来,成都市新津区花源街道东华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立足村情,围绕“双非”腾退土地开发可持续性、村民增收和集体经济稳定性、生态绿色长期性的“三性”目标,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拓展农业农村多种功能,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乡村中探索经验,彰显了乡村全面振兴的初步成效。先后获得四川省“四好村”、四川省“美丽乡村”、四川省“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示范村”、成都市“百佳示范社区”等荣誉称号。2023 年东华村集体经济收入 24.03 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1400 余元,同比均增长 7%以上。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200 余人,就业增收 500 余万元,村民幸福生活指数不断提升。


一、强化保障、夯实基础,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筑牢根基

     (一)开展土地“双非”整治,“腾笼换鸟”为农业集约化生产提供载体和空间支持。东华村坚守耕地红线,保护好群众的粮袋子,同时因地制宜开展土地“双非”整治,“腾笼换鸟”,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提供载体和空间支持。村组干部包门上户讲政策,宣传“双非”整治对于提升土地效益的重要性。深入“东方园林”等企业,积极导向腾退“双非”用地,有效推进整治行动。截至目前,全村累计腾退低效苗木用地 2000 余亩,已全部实现农经复合种植,其中新建高标准农田 260 亩,后期将逐步实现腾退土地全部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时,按照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科学配置生产力要素,将土地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引向种植大户、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家庭农场汇聚,促使土地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为农业集约化生产奠定坚实基础。

     (二)补足短板,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基础设施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保障。东华村结合实际,完善农田水利、道路交通、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全力提升农业生产的硬件基础条件。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以“路面好、通畅好、安全好、服务好”“四好乡村道路”建设为契机,对外融入城市区域主干道、对内打通毛细血管支道,全面改善乡村公路质量,科学设置标志标牌,加强乡村小道和路侧景观建设,人畅其行、货畅其流,大大方便了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清理污水沟、排水道,改造绿道 3800 多米,整治沟渠 18400 多米,新增绿色植物、花卉 7000 余株,打造“东华驿”“昙花卉”等网红打卡地 10 余处,形成了“东华旅游慢行系统”。在生活基础设施方面,“厕所革命”全面完成,完善供水供电工程体系和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自来水普及率 100%,实现智能电网全覆盖,推进一站式医保服务,人居品质进一步提升。在通讯基础设施方面,全面启动“数字东华”建设,开展政务服务网上办理,支持乡村电商发展,打通“人地机物环”等生产作业全要素,贯穿“耕种管收销”各环节,助推乡村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以数据流带动资金流、技术流、人才流、物资流向东华集聚。

     (三)齐抓共管,健全乡村多元治理体系。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东华村始终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党组织牵头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一是着眼互惠、互利,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的自治联盟。建立“微积金赋能积分制”,结合过去已有的“一元自治”环境卫生治理模式,即村民自愿每人每月交纳 1 元钱参与环境治理,拓展为村民通过微基金赋能积分制参与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目前,微基金通过爱心企业捐赠、党员及志愿者募集、自筹等多种方式获得自治资金,成立微基金(积分银行)管委会,搭建起了村委会、志愿者和商家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自治平台。二是着眼常态化、场景化,营造浓郁的法治氛围。利用组织生活会、周工作例会等开展“会前学法”,发挥村组干部、党员、企业负责人的示范带头作用。筛选与村民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教材”,把乡村常见的邻里纠纷、信贷纠纷、继承和赡养纠纷、财产损害赔偿纠纷事件等作为“案例”,常态化开展普法宣传,打造“法治广场”,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引导群众在生活情景下认识和运用法律。三是着眼身边人、身边事,形成向善向上的家风民风。定期组织开展“道德讲堂”,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宣传学习身边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向上、乐于奉献和孝老爱亲的好人好事,让大家看得见、学得到,营造崇德向善的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形成良好社会风气。


二、科技赋能、协同发力,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管理模式,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助力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近年来,东华村从生产力三要素端协同发力,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发挥“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对象”和“新型劳动资料”三要素的集成作用、溢出效益,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中探索经验、彰显作为。

     (一)在带动、催生、壮大培育更高素质的新型农业劳动者

       方面做出了新探索。为应对劳动力短缺实际,大胆破题“谁来种地”的时代之问,东华村一方面突出科技兴农,紧密依靠市、区农业农村局,市、区老科协的科技顾问、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组建“东华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探索农业科技推广的新途径、新模式,“严把三关”,即严把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关、严把农作物各生育期的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关、严把收后烘干仓储加工关等三大关键环节,充分发挥科技人才队伍在科技助农支农中的重要支撑作用,保障生产提质增效。另一方面,采取“外引内联”举措,有效促成了“敬成植保”“宇河农业”“新花家庭农场”等技术专业合作社联合联姻,成立“成都瑾烁农事服务中心”,引培新质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催生、带动、壮大新型农业劳动者队伍。新型农业劳动者通过从事脑力劳动和复杂劳动,低成本高效率产出,加速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快速转化,较好地实现了现代粮油生产效能的扩大和影响作用的外溢,截至目前,带动了周边 60 余户种粮大户实现粮食规模化种植。

     (二)在发展更高质量新型劳动对象上实现了新突破。发展更高质量新型劳动对象,是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稳定供应的重要路径。新型农业劳动对象涵盖耕地、种子等全要素。一是村民共创专业合作社,低效用地高效化。如何解决腾出的低效用地最大化发挥其资源优势?东华村充分利用“中心村”建设规划,采用集中土地融合运用,解决土地碎片化,以上级项目资金撬运村民土地资本入股,盘活资源资产,动员全村 70 余户村民共同创办以集体经济为引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即“成都新津丰景良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初步形成了规模化、精品化、现代化的粮蔬生产基地。合作社赢利按照村民投入股份比例进行分红,村集体经济投入占比达 66%,分红收益全归集体经济收入,收益全部用于反哺村级基础设施改造和公益事业。二是综合运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选育优势良种。高产、优质、广适、抗逆等优势良种,是更好应对自然灾害,有效保障粮食产量与质量的重要劳动对象。东华村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树立大食物观”的精神,因地制宜统筹粮食安全与菜篮子安全,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较好地满足了群众日益升级的农产品消费需求。坚持以开放促发展,引进“四川省现代农人种苗科技有限公司”扎根东华,开展项目建设,以蔬菜新品种试验示范、育种展示园区为基地,公司每年生产蔬菜种苗 3000 万株,其中嫁接苗合计约450 万株,实生苗合计约 2500 万株。尤其特色苦瓜嫁接苗属公司自主的科研新品种,深受新津区菜农的喜爱,其科研新品种已辐射成都周边区县及绵阳、遂宁、眉山、内江、泸州等地区,且常年销往缅甸、马来西亚、老挝等东南亚国家,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为蔬菜产业育苗发展,夯实蔬菜种业“科技芯片”奠定了良好基础,为村民就业、菜农增收提供了强力后劲。

     (三)在赋予农业新型劳动资料全新内涵上展现了新作为。

新型农业生产资料的大规模使用,是实现“藏粮于技”的关键所在。新型农业劳动资料涵盖自动化的智能农机设备等新型农业生产工具和数字大棚等智慧农业基础设施。近年来,东华村为大幅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坚持科技创新,赋予农业劳动资料全新内涵。例如,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投资 527万元,建成高质量大棚 100 亩,配套建设智能监测、温湿控传感、自动喷淋、电动卷帘等现代设备。在“四川省现代农人种苗科技有限公司”,建成 2000 平方米智能连栋育苗大棚,78 座独立控温大棚,1500 平方米育苗操作装盘车间及 2000 平方米基质搅拌操作间,并相应配套建设水、电、气等基础设施,拥有全自动流水作业播种设备、半自动播种机及成套种加工和基本检测设备,具有良好的标准化、机械化、智能化和现代化水平,用科技创新改变了传统育苗生产模式,促使现代育苗生产发生了全新质变,效率持续提升。目前,大棚种植品种多、品质优、产量高,其中种植辣椒 45 亩,每亩经济收益 1.2 万元;种植番茄 55 亩,每亩经济收入 1.5 万元。其聘用到合作社从事种植的人员为产业工人,全额实行计时计件工资制,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创收,合作社吸纳本村村民 20 余人就业,按照 15 元/小时*8 小时/天,附带加班,每人每日工资在 150 元左右,按照每人每年平均工作半年,村民增加收入 50 余万元。在“农事服务中心”,按照职能分工,延伸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链,建有“育秧中心”和“烘储中心”,拓展综合服务功能。“育秧中心”拥有插秧机 12 台、收割机 5台、植保无人机 6 台、施耕机 6 台、大型植保机 1 台,满足机械化育秧 3 万余亩需求,使良种覆盖率满足了花源街道、花桥街道、普兴街道、兴义镇、双流部分区域种粮大户、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需求,基本实现了粮油生产的机械化和现代化。“烘储中心”建有 400 吨/日烘干中心和 2 万吨仓储中心,有效解决了本村及周边地区种粮大户在粮食丰收后及时烘干和储藏的难题,在确保粮食安全、提高粮食品质、降低灾害性天气对粮食储藏的危害及保产保收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并为中粮、花中花等粮油大型加工企业提供了有力的补充保障作用。同时,中心解决当地农民30 余人就业,使就业人员累计年增收达 180 余万元。中心每烘干1 吨粮食、培育 1 亩秧苗,分别给予东华村集体经济每吨、每亩1 元分红,每年保底增收 5 万元,村民增收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


三、多产融合、功能拓展,提升东华影响力 

      东华村充分利用地域和市场优势,依靠花源街道作为新津融入大都市桥头堡的辐射带动功能,发挥“农业生产组织更加工厂化、环境设施更加友好可控化、产品更加特色品质化”的“三化”作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新型业态发展,融合休闲观光、采摘体验和定制化生产等,拓展社会化服务功能,提升东华影响力。

    (一)农旅融合。东华村紧贴实际,以农耕、民俗、风景等特色为吸引力,以擦亮“集趣东华”旅游品牌为抓手,开发贴近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先后引进了“华趣源野”“西喜登喜”“归园农场”等农旅项目,利用“假日经济”开展乡村民宿、特“土”餐饮、郊野露营、亲子研学等农游活动,打造近郊休闲旅游“微度假”目的地,促进消费者对乡村的认知和了解,展示乡村独特风貌和传统文化,有效地带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乡村“土”味创业增收,增加了乡村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公益助力。东华村引进的“百姓农场”是由一群热爱绿色生态环保、热爱低碳健康生活的人,租用村上“双非”腾退土地搭建的一个以自然原生态农耕为载体的爱心公益平台。农场占地 75.88 亩,农场通过投入资金 40 余万元花费半年多时间对原东华村小学的破旧闲置房舍进行改造修缮,目前基本完成了2000 平方米文化活动中心的基础改造并投入使用。采取 CSA 社区支持农业模式,招募农业专家、大学教师、大学生、医生、企业职工和离退休老同志等农场志愿者,通过躬身劳动实践带动生态种植,传播绿色生态环保、低碳健康生活理念。农场产出的生态蔬菜,1/3 左右不定期免费地送到各个爱心通道,例如花源街道中心卫生院、花桥中心敬老院、成都市精神病医院、成都 SOS儿童村,以及众多养老院、儿童福利院、社区空巢老人和困难家庭等;2/3 的蔬菜及农副产品,则以低于同等品质的市场价格进行平价爱心销售,所得资金收益全部用于农场建设及公益活动的开展,以保证农场可持续发展。农场从引入东华至今,每天对周边村民和前来体验自然生态农耕的居民免费开放并提供免费绿色健康生态餐食;成功举办“腊八节暖冬关爱环卫工、老人、村民活动”“龙腾东华非遗展示及文艺汇演活动”“省民政脑瘫儿童星光大道关爱活动”等多场公益文化活动。后期计划通过茶艺、蜀绣等非遗文化活动展示及免费体验教学,免费生态农业种植技术及植物学知识教学实践,免费食良教育及劳动实践教育等众多公益活动,带动乡村文化振兴和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百姓农场”的成功引进,让人们享有更多爱心和温暖,受到广大群众一致认同和好评,东华影响力也随之提升。


四、几点启示与思考

       东华村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在加快乡村全面振兴中大胆尝试,是新生事物。在推进过程中必须根据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总结完善。通过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又是时代大课题,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与科技创新能力、农民科技素质、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农村金融创新等都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要求我们在推进此项工作时必须做到“六个强化”。

    (一)强化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是发展农业新质生

产力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尽管近年来以东华村等为代表的先行者们在农业科技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某些关键技术领域仍存在差距。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鼓励创新,提升农业科技领域的竞争力。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开发适合不同地域实际的新质农业技术。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通过示范和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带动更多周边农户共同发展。

    (二)强化农民科技素养和技能培训。东华村通过“联合联

姻”引培农业新质生产力经营主体带动新型农业劳动者队伍建设的方式,确保了新型农业劳动者的高标准、高质量起步,但是远不能满足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对新型农业劳动者“量”上的需求。

       因此,必须通过职业培训、农民夜校、远程教育等方式,提升农民的科技素养和技能,帮助农民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知识,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鼓励年轻人返乡创业,支持他们发展新质农业,带动当地农业发展。

     (三)强化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应制定扶持农业新质生产

       力发展的政策措施,提供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发展。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支持农业新质生产力项目的建设和发展。对公益性助农企业,加大政策性帮扶,助力农业多产业融合发展;对涉及粮油加工企业用电用气争取享受农用价格政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种粮积极性。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此外,加强农业保险体系建设,提高农民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四)强化农村金融创新。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拓宽融资渠道,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农业生产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农户和农业企业的资金需求。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升农民的信用意识和金融素养,增强融资能力。

    (五)强化农村电商发展。依托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发展农村电商,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支持农民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实现产销对接,减少中间环节,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电商培训,提高农民的电商运营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拓展市场。

    (六)强化绿色生产技术推广应用。推广绿色生产技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系统,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建设现代化的冷链物流体系,保证农产品的新鲜度和质量。推广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和节水农业等绿色生产模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支持农户和农业企业采用绿色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对绿色、健康食品的需求。(成都市新津区老科协)


  • 智慧四川天天播报LOGO

    欢迎访问智慧四川天天播报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