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 民生播报 > 正文
荣鸿琪:我们从开国领袖毛泽东1958年初在成都圈阅过的四首咏诸葛亮的唐诗中获得了什么样的历史启示

来源:    综合作者:     2024-11-27 16:05:49    浏览量:


荣鸿琪(半秦人) 


  1958年春,毛泽东主席在“成都会议”期间圈阅了唐、宋、明朝诗人歌咏四川的一些诗词。其中有四首关于蜀相诸葛亮的唐诗引起了我的关注。这四首诗分别是: ①杜甫《蜀相》,②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五,③李商隐《筹笔驿》,④罗隐《筹笔驿》。由于诸葛亮是我国古代的政治家、军事家、历史名人,加之《三国志》《三国演义》等书籍及戏曲等多种文艺形式对其人物的精心塑造,在全国尤其在云、贵、川所在的西南地区影响久远;至今在成都等地仍有“武候祠”等建筑中的关于他们供奉神像,祠中诗歌、对联、词赋甚多,对后人的历史启示之大,不言而喻。唐朝诗人杜甫、李商隐、罗隐在中唐、晚唐期间均怀着忧国忧民,咏古喻“今”的情怀,写下的关于蜀相诸葛亮的四首诗也因此发人深省。古蜀即主要在四川的历史是我国悠久而灿烂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三国鼎立”,天下“久合必分,久分如合”的那一段历史进程中,“滚滚长江东逝水”,“乱世英雄起四方”,诸葛亮的人生舞台所在地四川的取得,治理给千古历史留下了无尽的启示,为后来文人墨客吟咏不已、各抒己见的典型题材。那么,1958年春,开国领袖毛泽东在川开会期间圈阅包括这四首唐诗在内的唐、宋、明朝诗人歌咏四川的一些诗词的关注点是什么?今天,我们在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央领导下,为实现“中国梦”的四川篇章又能从这四首唐诗中获得什么样的历史启示?则不仅是文学、史学所应探讨的学术问题,而且是我们以史为鉴,温故知新,不断改革创新的现实问题。笔者做为由陕入川已40余年的老人,不揣冒昧,愿就这四首唐诗的内容、格调及艺术成就探析、对比一番,内中不当之处,尚望蜀中父老指教。


  中、晚唐三位诗人杜甫、李商隐、罗隐在蜀咏“亮”的四首诗全文如下:

  ①《蜀相》,作者: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②《咏怀古迹五首》之五,作者:杜甫——“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③《筹笔驿》,作者:李商隐——“援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管乐有才终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④《筹笔驿》,作者:罗隐——“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千里山河轻儒子,两朝冠剑恨谯周,惟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杜甫是河南巩县人(出生地),他于公元758年年底在“安史之乱”中历经坎坷,由陕入川,寓居成都西郊浣花溪草堂(今“杜甫草堂”),在川10年(其间曾在梓州、阆州、汉州、云阳、奉节居住过)。此时的他虽身居偏地仍心念关中、洛阳,一生都在为“安史之乱”叹息、思考,又为重振大唐雄风长吟、高歌。他在成都时,专程去祭奠诸葛亮的祠堂(武候祠)去拜访并写下《蜀相》一诗,该诗情景交融,追思深切,在颂扬中有无限期盼,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有三:一是恨奸相误国,盼贤相(即如“亮”)再世。在“安史之乱”前后,唐相李林甫、杨国忠“口蜜腹剑,祸国乱政”,至天下苍生饱受战乱之苦。当时,杨国忠被世人认定为“乱”之祸首,其妹杨玉环被赐死入川途中。杜甫到“武侯祠”膜拜蜀相,不是为看“春色”、听“好音”,而是追怀诸葛亮之功勋及精神(“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期望当下各位老臣效仿蜀相,为天下计,前赴后继,再造大唐盛世。他写的《咏怀古迹五首》之五以及其外的不少关于诸葛亮的诗歌中均有此涵意。诗风沉郁,对仗工整,反映现实深刻,政治性及艺术价值很高。他亦有怀才不遇之感,穷困潦倒之时,但均能超越自我,心怀天下。在成都茅屋为秋风所破时,能喊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名言,在被贬逃亡时能发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盛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心声。忧国忧民之心千古颂传。

  然时至晚唐,历史沉淀,某些诗人对诸葛亮一生在肯定、颂扬中又有了一些功过的回顾、冷静地深思。其中李商隐与罗隐所写之两首《筹笔驿》与杜诗比较尤为明显。李商隐,字文山,晚唐杰出诗人。他是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他对诸葛亮有《武候庙古柏》、《筹笔驿》等多方吟咏,但与杜甫不同的是:显然对大唐盛世再现之期望已无,对“亮”之功过有察——尽管蜀亡是“恨后主不肖”,“惜关张已逝”,但蜀亡汉断,“亮”纵有管仲、乐毅之才,鞠躬尽瘁之志亦不能挽。故而由此有了几声叹息,几番深思,几分悼念……。在其后,晚唐诸名诗人罗隐笔下,这种思考、追忆、叹息之情又添了几分。罗隐,字昭谏,余杭(今浙江余杭)人。他曾到过蜀中,写下《筹笔驿》一诗。“筹笔驿”在利州绵谷县(今四川广元市)北八十里,今“朝天驿”北。相传诸葛亮出师伐魏时,曾在此驿驻军并挥笔筹画军中事务。虽然罗隐与李商隐均以此驿名为题写景思古,但抒发之情又略有差异:罗隐虽仍充分肯定“亮”之奉献精神与聪明才干,但却“轻儒子(扶不起来的阿斗)”,“恨谯周(主降魏之大臣)”,在一切都由蜀之繁趋于静寂之筹笔驿边,他叹只有“多情水”还在“年年傍驿流”。俗话说:“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可在罗隐笔下,偏有理解、怀念千古英雄诸葛亮的“多情水”在流,但也只是“东逝水”了呀!

  罗隐是才子,却十次应举不中第,怀才不遇,在颂“亮”之时也吟出自身“怨天尤人”之情感,无人能解之哀怨。他曾在《咏牡丹花》一诗中写出了“任是无情也动人”之名句被清人曹雪芹引入小说《红楼梦》一书中(形容宝钗)。李商隐诗有清词丽句,罗隐诗有沉思抒怀。他俩同写一景,同咏一人(诸葛亮),但由于时过境迁,与一代诗圣杜甫之望已明显不同——皆因晚唐不比中唐,杜甫在唐“安史之乱”渐平时还有“漫卷诗书喜欲狂”、“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期盼,李、罗二人到晚唐时已不会再有了;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之精神长留,但也该对他一生所经历的历史变迁进一步沉思了。

  千百年来,世人在悠久的历史沉思中有一个经久不衰的争议:究竟是“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究竟是“大历史、大时代造就千古英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淘尽千古英雄”?还是“力拔山兮气盖世”,“喝令三山五岑开道,我来了”,“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等英雄人物的浪漫情怀与吞天吐地之志能改变时势与历史潮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生际遇,人们对此的答案还是不同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共产党人从来不否认杰出历史人物、英雄豪杰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会有重大的作用与影响,中国的历史中也确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明换新天”千古英雄。千百年来人们对这些各方、各界、各地的英雄人物有歌颂、有期盼、有追忆、也有沉思。历史是一面镜子。今天,我们重新吟咏这四首关于诸葛亮的唐诗,会获得什么样的历史启示呢?    

  一、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又世代崇敬英雄人物的古老民族 

  诸葛亮在躬耕南阳即能以《隆中对》论“天下三分”之趋势,在治国理政的漫长岁月中的文韬武略及远见卓识,在一生中为报“知遇之恩”及复兴蜀汉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奉献精神,还有维护民族团结、安定祖国西南(今云、贵、川)等历史功绩,世代为国人尤其西南地区各族人民传颂。至今,在人们口中还有“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俗话及对他“料事如神”的种种传说。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英雄辈出,获世代崇敬,已经形成了一种传统美德、独特文化。继承和发扬这种美德,提升与弘扬这种文化,对今天我们维护祖国统一、复兴中华民族、追逐与实现“中国梦”的作用之大,难以估量。我们在回顾与提升“蜀文化”、治蜀兴川的进程中,挖掘与整理“三国遗址”、“三国人物”、“三国文化”不可避免地要提到蜀相诸葛以及世代吟咏这个英雄人物的种种诗词、戏曲、画像。仅从杜甫、李商隐、罗隐三人之四首唐诗的启示而言:可知诸葛亮即广泛、久远地为文人墨客入蜀必吟之对象,而且各诗气象,意境又各有不同。咏“亮”如此,吟咏刘备父子、“关羽、张飞、赵云”等武将、“蒋琬、谯周”等文臣亦如此。小说《三国演义》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四大名著之一,其原因不仅在写史、更重在写人,尤其是各方、各种英雄人物。明朝四川才子杨慎有词《临江仙》唱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该词被选为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开篇曲,经歌唱家杨洪基演唱,荡气回肠,引发国人对“三国”各种英雄人物尤其是蜀相诸葛亮一生事迹的多少回想。 

  二、能审时度势,顺应历史潮流者方为英雄豪杰    

  在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堂前正中挂有一副清云南人赵翼“攻心联”曰:“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来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1958年3月,在中共中央召开有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参加的工作会议(即史称“成都会议”)期间,毛泽东主席专程来到武侯祠,看了这里的楹联。在众多楹联中,毛主席特别赞赏“攻心联”。1972年,毛主席调刘兴元从广东到四川主持工作时,专门叮嘱他到成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去武侯祠看“攻心联”。毛主席说:“你到四川工作,你一定要到武侯祠去读这副对联。你读了这副对联,你就知道你的工作应该怎么做了。”毛主席1958年初在主持成都会议期间,为了建设新中国思考甚多,他不仅圈阅了“唐宋人写的有关四川的一些诗和词”,而且查看了“武侯祠”中所有的盈联。“以史为镜知兴衰”。在四川的历史掌故尤其是对三国英雄诸葛亮的功过评价诗词、楹联中,显然以赵翼之联最为称道。若问何为英雄?能审时度势,顺应历史潮流者也。若问何为豪杰?“识时务者为豪杰”。若问昌、亡之故?中山先生曰:“天下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则亡。”诸葛亮一生“南征北伐”、“严法整军”又“淡泊明志,教子有方”,却能不能一贯地“知兵非好战”?他“七擒七纵”孟获,“攻心为上”成功了;却又为报先主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为匡复汉室,夺取中原,“六出岐山”,远征伐魏,以弱攻强,“明知不可而为之”;他严法治蜀,“获四方平服”;在连年征战中却难使蜀民休养生息,又是不是“审时度势”?历史在这里沉思。伟人到这里沉思。我辈虽浅薄,今读唐诗及清联关于“亮”的评说,能无感乎?我由陕入川后,曾在川中罗江县看到至今留存的川人为“亮”六出歧山伐魏运送粮草之“鸡公车”(铁皮木轮手推车)车辙,车辙在石板路上留下的深痕告诉后人,当年蜀中百姓在“北伐”时运粮之多、之难、之急迫已成为沉重负担,再加之蜀中青壮年从军者多,国计民生不易,怎能持久?蜀道艰难,纵有“木牛流马”,并有征粮运粮押官严逼(有一押官因误期被杀),又能挽回败势乎?故曰:“南征获胜”,胜在攻心;“北伐失败”,非“失街亭”。诸葛聪明一世,不知在连年征伐中蜀民之心愿,是失势也。诸葛亮早在南阳即能知“天下三分”,却在生前难料“三国归晋”,这也是我们不能苛求于人生有限,时事难料之前人的至理所在。历史进程的发展不以任何个人(即使是有雄才大略一生忠心的诸葛丞相)的意志为转移。天下“久合必分,久分必合”;“民心思安”,天命如此呀!


  三、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无论从数量或质量上看:在中华民族的诗歌作品中首数在唐。唐时诗人李白、杜甫、孟浩然、李商隐、罗隐等诗人之作至今犹在国内外广为流传。然清人赵翼却曰:“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何也?“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在漫长又不断前进的历史长河中,每时每刻都有千万朵浪花闪耀,每时每刻都有汹涌不止的后浪推前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我们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中不能不唱“英雄赞歌”,但也必须从沉思怀古中获得启示。以诸葛亮为题材的历朝历代诗、词、歌、赋联极多,因为后人从这个英雄人物的人生轨迹在沉思中可以“正衣冠”、“明得失”、“知兴衰”。尤其在祖国西南蜀中地区,知蜀方能冶蜀,知古今才能明代谢,阅胜迹方能指点江山。毛泽东主席在建国不足10年之际,亲临成都,至武侯祠,圈阅“唐宋明朝诗人咏四川诗词若干首”,并“有咏曹操一首,不关四川,放在咏刘备一首之后,因连类而及”。为治国亦为治川也!在他圈阅之65首诗中,直接或间接涉及到诸葛亮者有10余首。做为领袖,他读诗论联,自然是为国、为民。他深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江山来之不易,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的时刻犹在眼前。他“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他期盼着:“……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因此凉热。”1972年,他叮嘱部下入川主政后的第一件事是到成都武侯祠中阅赵翼“攻心联”,由此方知“你的工作该怎么做”。他对诸葛亮之千秋功过显然在深思熟虑、博采众长后己有评说,对如何借鉴历史经验,治川、治国亦有一番教诲。从1958年春至今,又有66年岁月过去。今天,我们重读他老人家圈阅过的历朝咏四川之诗,仍然可以想见他老人家的远大理想渊博学识诗人气质,仍然可以想见他老人家为了红色江山永固,环球同此凉热的太平世界日夜思考、操劳的情景。在历史上,每当群众高呼“毛主席万岁”时,他高呼:“人民万岁!”;当人们评论“英雄”时,他教导我们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却往往是幼稚可笑的”;当人们回顾历史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时,他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什么是“江山”?什么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党中央继承毛泽东主席为核心的老一辈共产党人遗志,深思中华民族历史所做出的明确历史性结论。

  人民领袖毛泽东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作者自我简介:荣鸿琪,网名“半秦人”。男,76 岁,祖籍江苏无锡荣巷,抗日西迁民族企业“申新四厂”老员工荣泉源、张培颖之子。外公张崧生曾任早期“汉冶萍”公司萍乡煤矿总务处处长。生长于陕西关中地区。1980 年从陕西财经学院毕业后由陕入川。现为中国人民银行四川省德阳市中心支行退休干部,中共党员。】




  • 智慧四川天天播报LOGO

    欢迎访问智慧四川天天播报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