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智慧四川天天播报 京ICP备2023017440号
陈天忠(四川南充)
站在古稀之年门前,回望几十载奋斗历程,感叹自己平生最大的爱好,就是喜爱新闻写作和文学创作。
在风雨兼程的人生旅途中,新闻写作和文学创作已成为我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写作为我插上了文学创作的翅膀,文学创作助我实现了人生追求的梦想。
一
我出生在农村,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父亲只读过两年私塾,但喜欢看书,记忆力强。中国四大名著的故事,他可以随口道来,倒背如流。母亲虽不识字,可她懂得穷要养猪、富要读书的道理。在父母的影响下,我从小就养成了喜欢看书的习惯。可家里兄弟姊妹多,没有钱买什么书,就只好找别人借书来看。有时为借一本书,跑几里路十几里路也觉得快乐。
受到阅读的滋养熏陶,我心里便萌生了动笔写作的念头。记得那是1972年春天,我正在孔雀完小读初中。有一天,学校组织师生到附近的山坡植树造林。我身临其境,被师生们热火朝天的植树造林场景打动了,随即用作文本纸作稿笺纸,写了一篇不到三百字的新闻报道,分别投寄给县广播站和《南充报》(后来的广播局和《南充日报》)。没想到县广播站很快就播送了,不几天《南充报》也刊登了这篇新闻报道。语文老师看到很高兴,拿着报纸在班上进行了朗读,还当着全班同学表扬了我。学校领导见植树造林活动见了报,脸上有光彩,也感到非常高兴。最高兴的还是我自己,平生第一次写新闻报道,结果被县广播站播送了,还在《南充报》登了出来,当时的那种兴奋劲儿,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述的。
正是这篇短小的新闻报道,让我仿佛找到了人生旅途的入口。从此以后,我便利用课余时间或星期天外出采访,写新闻、写通讯,时常有稿子被县广播站、《南充报》采用,我也成了远近知晓的“笔杆子”。县广播站、《南充报》的编辑老师,对通讯员尤其是学生通讯员特别关心,定期为我寄送新闻写作学习资料和稿笺纸,同学们见了都羡慕不已。
二
初中毕业,回乡务农。我仍然随时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发现有新闻价值的素材,就及时写成新闻稿件,投寄给县广播站和《南充报》,后来开始向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四川日报》投稿。
1974年5月,听说双河中学教学改革活动搞得很好,全县在这里召开了现场会。我慕名前往双河中学,找到毛厚学校长,说明采访来意。毛校长听了很高兴,微笑着说,欢迎欢迎!随即带我到办公室,翻阅了有关资料,向我介绍了学校开展教学改革的活动情况。毛校长的热情接待和亲切关怀,使我深受感动,倍受鼓舞,连夜赶晚写出了双河中学开展教学改革活动的新闻稿件,相继被县广播站、四川人民广播电台播送,《南充报》在头版显著位置进行了宣传报道,在学校和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升高中不兴考试,高中招生按照“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录取”十六字原则进行。我在生产队及时报了名,社员群众也一致推荐我,可公社悬榜公布时,却没有我的名字。按理讲,我读初中成绩一直不错,平时爱写新闻报道,在社会上有一定知名度,升高中应该没有问题,结果事与愿违。正当我悲观无助时,前来孔雀公社招生的李定国老师得知了我的情况,随即通过电话报告了毛校长。通过前次采访,毛校长认识我、了解我,也很器重我,当即作出决定,由双河中学直接破格录取我,使我实现了读高中的愿望。我从内心里感激毛校长、李老师的知遇之恩,也感激新闻写作为我助了一臂之力。
三
跨进高中大门,因喜爱写作,我被分到了文科班,不久便加入了学校的新闻报道组。当时的语文老师李杰对人和蔼、学识渊博,在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经常带领我们到学校附近的公社、大队实地采访,让我们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新闻写作的技巧和能力。
因为新闻写作,我结识了陈卫平、罗澜波、李自立、蒋秋阳等同学,大家相约一起,利用课余时间或寒暑假外出采访,撰写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颂扬新人新事的新闻稿件,被电台播送和报纸刊发后,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高中学习期间,在抓好文化学习的同时,我利用星期天或寒暑假,先后到过双河区管辖的几个公社进行采访,采写过回乡知青邓玉珍、农民气象员郭光华、优秀小学教师李宗碧、先进退伍军人胡和然,还步行50多公里山路前往平昌县,专程采访了充满传奇色彩的气象专家杨逢春。通过对这些先进人物的现场采访,撰写出《一杯酒的故事》《郭光华与百叶箱》《碧血丹心育新苗》《退伍不退色》《杨逢春的管天传奇》等多篇新闻特写和人物通讯,先后被省、县广播电台播送,其中的《一杯酒的故事》《郭光华与百叶箱》《碧血丹心育新苗》,先后被《南充报》《四川农民报》在显著位置发表,受到了学校领导、老师和社会人士的热情称赞。我也因此同陈卫平、罗澜波同学参加了县上召开的通讯员工作会议。还与陈卫平同学一起出席了南充报优秀通讯员会议,获得了大会的表彰奖励。的确,我的每一点进步和成长,都离不开组织的培养和领导的关怀,这也是我初心不改、奋斗不止的精神支撑和力量源泉。
四
我高中毕业,回到农村不久,就同罗澜波一道,被公社领导安排到孔雀完小担任民中教师。工作之余,我仍然坚持利用手中之笔,采写新闻报道,宣传身边的新人新事。当时的农村信息十分落后,经县广播局易炳荣局长特批,专门为我家里安装一条专线,让我经常可以听到广播,为提高新闻写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时光之车驶入1977年初冬,我有幸参加了全国首届高考,被蓬安师范录取,差点因政审“卡壳”断送美好前程。后来我才知道,自己在教民中期间,曾向学校领导提过工作意见,竟被他记刻在心,便在我的政审表册上做了手脚。幸好被县委宣传部李柏林科长审看新生录取卷宗时发现,及时作出纠正,重新签具意见,方才政审过关。后来,我知道了内幕,当面去向李科长表达感激之情。他却和蔼地幑笑着说,我早就知道你,读书成绩好,文章写得棒,是个难得的人才,应该得到支持保护啊!毫不夸张地说,新闻写作不仅为我提供了人生旅途的“入场券”,而且为我担当了前途命运的“保护神”。
我与新闻写作结下不解之缘,新闻写作成为我的终生爱好。蓬安师范毕业后,我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后来改行从政,先后在县教研室、县文教局、县委办公室、县文化局、县委宣传部工作。无论当领导秘书、当县委办副主任,还是当文化局长、当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无论工作多忙、时间多紧,还是任务多重、责任多大,我都没有冷落新闻写作,没有放弃新闻写作,而是利用更大的平台、更多的资源,坚持新闻写作,支持新闻写作。自己采写或组织他人撰写的新闻稿件,先后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四川日报》《四川农村报》《南充日报》刊发,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改革开放巨大成就,歌颂营山新风新貌、促进营山全面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五
新闻写作犹如矫健的羽翼,助推我的文学梦想之鸟展翅飞翔。通过长期新闻写作的历练,自己在观察生活、发现素材、提高技巧、锻炼文字等方面都有了新的提高,对文学创作的兴趣也日益浓厚。凭借新闻写作的敏捷感和洞察力,我利用工作之余,及时捕捉现实题材和思想灵感,写小说、写散文、写诗歌、写报告文学、写电影剧本,在文学创作领域,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在蓬安师范读书期间,我被同学们只争朝夕的学习场景感动了,及时创作出短篇小说《读书迷》,《南充日报》副刊发表后,在学校和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我为宣传营山黑山羊而创作的歌曲《绥山牧歌》,由著名歌唱家降央卓玛演唱后,传遍神州大地,被评为全国民族类歌曲金奖。我潜心创作的文化散文《杨贵妃归隐太蓬山》,先后被《南充日报》《四川文化报》刊发,后来被《散文选刊》选载,引起市内外、省内外、国内外读者广泛关注,为太蓬山成功申报国家级森林公园提供了积极的舆论支持。营山县人民检察院心系群众解难题、办好事,深受干部群众称赞。我及时前去采访,夜以继日赶写出中篇报告文学《群众家门口的检察院》,被收入南充市改革开放大型文集,中国《报告文学》杂志随即全文刊载,使营山人民检察院的先进事迹传遍全国,成为中国检察战线的一面旗帜。我创作反映营山优秀企业家陈健干事创业报效家乡的长篇报告文学《赤子之心》,歌颂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文建明勇斗癌魔倾情为民的长篇报告文学《红土壮歌》,相继获得全国报告文学征文一等奖,我先后两次赴京,在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出席颁奖大会,并在北京大学精英论坛作了交流发言,受到与会者热情称赞。我创作颂扬全国最美乡村医生侯方杰身残心红义诊为民的长篇报告文学《白衣丹心》,被改编成电影《蓝风衣》,在全国电影院线公开上映,受到广大观众普遍欢迎。侯方杰光荣地出席了全国第五届自强模范表彰大会,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对新闻写作初心不改,对文学创作情有独钟。在学习和工作之余,有新闻素材就写新闻稿件,有文学素材就写文学作品,写新闻稿件力求做到生动活泼,有文学感染力,写文学作品力求做到真切感人,有新闻可信度,两者互相融合,相得益彰。
新闻写作为我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宝矿,文学创作让我实现了从小立志想当作家的美好梦想。我于1996年加入四川省作家协会,201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先后在《人民日报》《工人日报》《农民日报》《散文选刊》《报告文学》《青年作家》等近百家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文学作品1100多篇(首),创作电影、电视片13部,出版文学作品16部,先后获得国家级及省市级文学奖30多次,创作的电影《蓝风衣》先后获得全国文艺故事片一等奖、中国人口文化奖和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其生平事迹被收入《世界文艺界名人录》《中国专家人才库》《营山县志》等多部大型辞书。
欢迎访问智慧四川天天播报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